民国二十几年的芜湖长街,商铺林立,人来人往。街上最气派的建筑之一,便是安徽地方银行芜湖分行。分行经理崔亮公的办公室,就在这栋楼里。崔亮公,安徽太平(今黄山市黄山区)人,早年接受过良好的传统教育,后转而学习新式金融与经济知识。他一副老式文人模样,穿着长衫,戴着眼镜,办事一丝不苟,脸上总带着一种温和的严肃。他不是家财万贯的东家,而是一位凭着真才实学、从基层一步步晋升的职业银行家。民国时期,芜湖是皖南的经济心脏,掌管这里的银行,可谓是手握重金,位高权重。多少人盯着他,想从他手里行个方便。
拒“人情贷”以护公信
某日,崔亮公的一位堂叔到访银行,提出贷款请求,并暗示可简化担保流程。面对亲族请托,崔亮公婉拒道:“银行资金乃公众所托,非私产可徇情。规则若破,信用何存?”他坚持要求堂叔按章程提供足额抵押并完成审核程序。堂叔愤然斥其“不近人情”,崔亮公仍不为所动,甚至提出以个人资金相助,但绝不动用分行一分一厘。
崔亮公将规则置于人情之上,并非冷漠,而是对职业责任的深刻认知。他深知金融信用是行业根基,任何妥协都可能引发连锁风险。这种“冷面”背后,是对储户利益与社会公信的热忱守护。
退礼拒贿以明心志
中秋前夕,一位米商为拉近关系,派人向崔家赠送贵重礼品。崔亮公发现后立即原物送回,并正告对方:“合作须以诚信为本,而非私相授受。阁下此举,非助我而是害我。”米商闻言羞愧不已,亦对其愈发敬重。此后,芜湖商界皆知崔亮公“油盐不进”,与其合作皆凭实力与信誉。
崔亮公以行动划清公私界限,彰显了金融从业者的自律精神。他拒绝的不仅是财物,更是任何可能侵蚀职业独立性的诱惑。这种清醒,为当时金融界注入一股清流。
以信誉挽狂澜于既倒
抗战初期,时局动荡,谣言引发储户恐慌性挤兑。分行大厅人潮汹涌,资金即将告罄。崔亮公毅然踏上柜台,高声承诺:“吾以三十年名誉担保,诸君存款分文不缺!请有序兑取,银行必不负所托!”其平日积累的清誉此时化为定海神针,人群渐复平静。他连夜调度资金、监督兑付,终化解危机。此次事件中,崔亮公的个人信誉成为稳定金融秩序的关键。廉洁积累的公信力,在危急时刻转化为凝聚社会的强大力量,体现了“廉生威”的深刻道理。
崔亮公晚年清贫自守,与经手的巨额资金形成鲜明对比。他未曾留下万贯家财,却以“清廉”二字为芜湖金融史烙下精神印记。
百年时光流转,芜湖城外的长江水依旧东流。崔亮公这个名字,或许已不被大多数人知晓,但他所践行的那种职业操守和清廉风骨,却如同江水滋养土地一样,融入了芜湖这座城市金融传统的血脉之中,无声地传递着一个朴素的道理:手中有权,心中有戒;眼前有利,脑后有惧。做人做事,干干净净,才能走得长远,才能在任何风浪面前,都站得稳,立得直。这,或许就是我们今天重温这个故事的最大意义。
(崔亮公故居堂子巷)
扫码关注我们
获取更多银行资讯
长三角微信矩阵
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
江苏省银行业协会
浙江省银行业协会
宁波市银行业协会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