池州自古为徽商故地。当古老的徽商精神与近代金融的精密体系碰撞交融,重义轻利之风在近代金融的嬗变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,一批深植于乡土又放眼于世界的金融俊杰应运而生。陈范有正是其中典范。
他早年负笈沪上,深受现代银行理念熏陶,更将徽州人血脉中流淌的“诚信戒欺”刻入骨髓。20世纪30年代初,他毅然返乡筹建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池州分行,立志以现代金融之术服务桑梓。在那个规则尚显混沌、诱惑四处潜行的年代,他亲手为池州金融业树起第一面“清白执业”的旗帜。在波谲云诡的金融江湖里,陈范有以“三不原则”铸就自身不可撼动的道德堤防。
一是不徇私情。亲族故旧寻他贷款,他坚持公事公办,绝不以私谊模糊制度边界:“银行资本乃公众所托,一丝一毫皆非我私物,岂敢以私情坏公义?”其凛然正气,令欲走门路者望而却步。
二是不投机取巧。战乱年代,物资紧俏,有人鼓动他挪用行款囤积居奇,牟取暴利。陈范有严词拒绝:“银行信用,重于泰山。若投机失利,何以面对储户信任?纵侥幸获利,亦为不义之财,断不可取!”他坚持将资金用于扶助本地实业与民生所需,使银行在动荡中成为地方经济的稳定之锚。
三是不惧强权。抗战烽火中,面对日伪势力的威逼利诱,陈范有那句“宁可关门歇业,绝不失格事敌”的铿锵誓言,如金石掷地。当权贵以势压人,强令违规操作,他亦能据理力争,寸步不让:“规矩既立,上下共守。今日为一人破例,明日规矩便成虚设,银行信誉荡然无存!”
正是这“三不”铁律,使他在权力与利益的惊涛骇浪中,如中流砥柱,岿然不动。最令人动容的,是陈范有在危难之际以个人身家性命捍卫金融信誉的壮举。抗战后期,时局愈发艰危,银行挤兑风潮骤起。面对储户焦灼的面容与手中颤抖的存单,陈范有毅然决然变卖了祖上在东至县传续数代的三百亩良田,将所得现洋悉数运回池州,堆于柜台之上。他立于众人之前,朗声道:“诸位的血汗钱,分文不会少!银行在,陈范有的信誉在!”此情此景,成为战乱岁月里一道震撼人心的诚信丰碑。他个人的巨大牺牲,不仅平息了风波,更让“信用”二字在池州百姓心中有了沉甸甸的重量。日常之中,他律己之严亦令人动容:一次下属为表谢意送来厚礼,他连夜亲自送回,青石板路上那坚定而清晰的脚步声,是廉洁自律最朴素的回响。
陈范有先生如星辰般远去,但他以生命守护的清廉金融精神,在新时代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光耀下,焕发出更蓬勃的生命力与更强烈的现实意义。八项规定所强调的“厉行勤俭节约”“严守廉洁自律”,其精神内核正是陈范有所毕生践行的“清白立身、公心为业”。当历史的镜头切换至当下,我们反观某些金融乱象:个别从业者迷失于资本游戏的旋涡,在信贷审批中以权谋私,在业务往来中暗通款曲,甚至铤而走险,卷入非法集资的泥沼……这些行为,不正是对陈范有们所代表的金融道德与职业操守最彻底的背离吗?
金融不仅是数字的游戏,更是良心的刻度;它不仅是财富的桥梁,更是社会信用的基石。陈范有先生的故事昭示我们:真正的金融力量,源自对规则与道德的敬畏与坚守。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入人心的今天,重温池州金融先贤的清廉往事,意义尤为深远。这要求当代金融从业者必须时刻保持警醒:将廉洁从业内化为职业本能,让合规操作成为业务基因,使每一笔贷款、每一项投资、每一次服务,都经得起阳光的曝晒与时间的检验。
从民国银行家陈范有那盏照亮池州金融清流的孤灯,到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万丈光芒,廉洁始终是金融事业行稳致远最厚重的底色。当每一位金融从业者都能在心中树起如陈范有般的不朽丰碑,将个人操守熔铸于金融血脉,让清廉成为行业基因,我们方能告慰先贤,不负时代,在服务国计民生的壮阔航程中,真正守护好金融这一“国之重器”的圣洁与荣光。
(建设银行池州分行 程悦欣)
扫码关注我们
获取更多银行资讯
长三角微信矩阵
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
江苏省银行业协会
浙江省银行业协会
宁波市银行业协会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