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安庆望江的历史长卷中,有一位与“钱”打了一辈子交道,却一生清贫、廉洁自守的金融先贤——倪模。他以其宏富的著作《古今钱略》奠定了中国钱币学的基石,更以其笃实刚正的品格,为后世金融人树立清廉的丰碑。
图1:青年倪模在安庆书房苦读,案头摆放《钱谱》手稿,窗外是安庆古城墙远景
一、毕生研“钱”,却一尘不染
倪模(1750—1825),字迂存,号迁村,安庆府望江县人。他一生痴迷于钱币研究,耗费数十年心血,编纂了三十四卷的《古今钱略》,堪称中国钱币学的集大成之作。他手持布袋行走街巷收购古钱,常至“质衣以偿”,最终收录四千余品钱币图谱,系统梳理历代货币制度。书中“楮币源流”章节首次将唐代飞钱至明代宝钞的纸币发展史纳入学术研究框架,被当代学者彭信威称为“具有极高的资料价值”。
终日与古钱为伴,他却始终心如止水,“治学为公,非为私利”。中年倪模任司库时,时常有富商巨贾携重金登门,求其鉴定钱币真伪,或欲借其名望炒作牟利,倪模均一概严词拒绝。他曾说:“钱币乃国之重器,历史之见证,岂可沦为市侩逐利之具?” 他将学问与金钱划清了最清晰的界限。
图2:中年倪模任司库时,拒绝商人私下贿赂的金银,正气凛然地摆手拒绝
二、身为学官,而两袖清风
倪模在任凤阳府学教授期间,多方筹集资金修葺学宫,筑精舍十间供学子研习,并设立“励志奖学金”资助贫困生。针对知府克扣生员廪米的行为,他据理力争:“士子清苦,若再夺其食,何以安心向学?”最终迫使知府补发廪米。
倪模虽手握教育资源,却恪守廉洁底线,丝毫不染。曾有富户企图以钱财为其子谋求便利,倪模正色道:“育才之道,贵在公正。若以财开路,何以教人立德?”他秉公办事,唯才是举,其清风亮节赢得了广泛的尊敬。
图3:中年倪模身为学官而两袖清风
三、晚年归乡,唯书香相伴
倪模为官数十载,官囊萧然,家无余财。晚年辞官归隐故乡望江时,行囊中没有金银绸缎,唯有几箱沉重的书籍和书稿,却将毕生收藏的古钱币捐赠给安庆府学。他晚年生活清贫,却甘之如饴,继续以教书、鬻字为生,保持了文人最后的骨气与风范。其故居“二水山房”仅数间土屋,家具多为竹制。据《望江县志》记载,他“日食粗粝,衣无重彩,唯以校书为乐”。这种“书富五车而身无长物”的生活状态,正是其清廉人格的真实写照。
图4:晚年倪模将毕生收藏的古钱币捐赠给安庆府学,学生们恭敬接过木匣
四、清廉传家,泽被后世
倪模深知,清廉是最好的遗产。他常以“清白传家”训诫子孙:“人唯清廉,方能立世;家唯俭朴,方能长久。” 这种良好的家风代代相传,据地方志记载,倪氏家族百余年间无一人因贪墨获罪,成为当地有口皆碑的清廉世家。
他一生为官也好,居家也罢,始终秉持清廉俭朴之德。对待钱财,取之有道,用之有度,从不贪图非分之利。在与邻里、同僚相处时,他也以清正廉洁为准则,见贤思齐,对贪腐行为坚决抵制。这种从思想到行动的全方位坚守,使得“清廉”二字深深烙印在倪氏家族的精神血脉中。后世子孙无论是入仕为官,还是从商、务农,都以先祖倪模为榜样,将清廉俭朴视为安身立命、持家兴业的根本,造就了倪氏家族百余年间无一人因贪墨获罪的佳话,其清廉家风如涓涓细流,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倪氏后人,也为当地的社会风尚树立标杆。
金融工作的核心是信用与责任。唯有坚守廉洁底线、摒弃贪欲之心,才能真正服务社会、创造价值。倪模的故事穿越百年,依然振聋发聩,其治学之精、为官之清、持家之俭,恰与今日“廉洁金融文化”的内涵高度契合,值得每一位从业者深思与传承。
(浦发银行合肥分行 郑捷、洪宗芳)
扫码关注我们
获取更多银行资讯
长三角微信矩阵
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
江苏省银行业协会
浙江省银行业协会
宁波市银行业协会
